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明光市委员会
一线调研 | 一份提案背后的400个家庭“安居梦”
作者:李邦军 来源: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5:18:58

“等新房装好了,一定请您来家里吃饭,尝尝我腌的小菜。”日前,在明光市明酒花园小区12102室的新家里,82岁的贺长霞眼眶泛红,紧紧攥着政协委员张庆君的手,反复道谢。半年前,正是张庆君深入调研后提交的这份政协提案,让贺长霞和老伴终于告别了居住近30年的顺河街老棚户区。也让像她一样的400户棚户区居民,彻底告别了潮湿与破败,圆了期盼多年的“安居梦”。

张庆君委员(右一)跟随明光市政协回访顺河街征迁居民。李邦军 

这份沉甸甸的“安居答卷”,背后藏着明光市政协破解民生难题的深层逻辑,以“一件提案、一份合力、一种机制”的履职实践,将“专注发展、专心为民、专力履职”的初心,转化为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民生实效。

一件提案

“民生痛点”到“安居答卷”的破局

砂石路坑坑洼洼、街巷狭窄难行、污水随处横流……2023年,张庆君委员在履职“委员进社区”活动中,目睹了明光街道交通路社区顺河街航运巷的这番景象。这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街区,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当下生活需求,眼前的乱象,也成了片区400余户居民的“心头堵”。

居民的烦恼不止于出行不便。受地势影响,城市雨污水在汇入池河时在此滞留,每逢降雨,雨污水便漫进居民家中。更严重的是,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入老池河,河水散发的腥臭味,让周边居民夏天都不敢开窗。

    住在航运巷79号的居民贺长霞,对此感受尤为深切。她家墙面因常年返潮,墙皮像纸片一样往下掉,衣柜里的衣服摸起来总带着潮气。“就是这潮气,慢慢让我落下了腿疾。”贺长霞掀起裤腿,小腿上淡褐色的印记清晰可见,“阴雨天一沾潮气,腿就又酸又沉,走路得扶着墙才敢动。”

 拆除完毕的顺河街区地块。李邦军 

这些场景,张庆君看在眼里、记在本上、放在心里。在随后的两个月里,他频繁往返于这片老巷,听民声,察民情,解民忧。最终把400户居民的“心声”变成了条理清晰的提案,在政协明光市十一届第四次会议上,提交了《关于解决滨河西片区生活污水排放不畅问题的建议》,明确提出“对韩山路与滨河西区间的雨污水闸井及管道进行彻底改造,切实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、改善居住环境。”

一份合力

“政协搭台”到“全民参与”的共治

“一件提案的落地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‘单打独斗’。”明光市政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江家海的这句话,道破了提案推进的关键。张庆君委员的提案提交后,很快被列为该市重点提案。政协第一时间搭建“多方协作平台”,一边组织住建、财政、城管、街道等部门赴现场“会诊”,一边通过居民微信群、社区公告栏收集诉求,让部门行动精准对接居民期盼。

作为牵头单位,明光市住建局迅速“接棒”。工作人员带着卷尺、登记表逐户走访,白天测房屋面积、记结构类型,晚上加班整理台账。不仅摸清了400余户房屋的基础信息,还详细记录了居民对“新房面积”“补偿方式”的想法。基于这份“民情台账”,《顺河街周边地块国有土地上房屋征迁补偿安置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很快出台。随后,在今年4月底,明光市人民政府印发征收决定,多个征收组同步组建,征迁工作全面铺开。

部门全力推进时,居民也主动加入“合力阵营”。77岁的司玉芳在顺河街住了20多年,提起过去拥挤破旧的居住环境直摇头:“那时候啊,做梦都想搬去宽敞点的地方。”今年5月征迁布告一贴出来,他第二天一早就赶到社区签字,还拉着邻居们劝说:“这是实实在在为咱们好,早签字、早搬迁,就能早住上新房子。”

“张庆君委员工作室”成员在协商亭听民声,察民情,解民忧。受访者供图

“群众的支持是‘加速器’,有了他们的配合,工作推进得又快又顺。”明光街道交通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建昌说。这份支持让征迁进度大幅提速,一个月后,司玉芳拿到新房钥匙。三个月后,他搬进了105平方米的三室新居。站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,司玉芳笑得合不拢嘴:“多亏张委员提的好提案,还有这么多部门真心帮着办,我晚年能住上这么亮堂的房子,太幸福了。”

从政协搭台串联各方,到部门分工执行,再到居民主动参与,“政协搭台、部门联动、委员尽责、群众参与”的民生服务新模式,在顺河街改造中真正“活”了起来。这份“合力”不仅圆了400户居民的“安居梦”,更让“专心为民”的理念,变成了居民脸上真切的笑容。

一种机制

“纸上提案”到“落地见效”的闭环

提案能快速转化为民生实效,核心在于明光市政协建立的“提案闭环办理机制”。这套机制构建了“委员调研提报—政协分类筛选—精准交办部门—跟踪督办问效—结果反馈委员”的完整工作链条,同时配套“限时办理+满意度评价”要求,办理超时或委员满意度低的提案,须重新整改,确保不走过场。

“光有闭环机制还不够,我们还通过推深‘两项改革’打通服务群众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江家海介绍,明光市政协依托特色委员工作室、界别工作室、社情民意联络站,搭建起“委员在身边,有事好商量”平台,让委员直接对接基层需求。

在具体实践中,以张庆君委员为代表的特色工作室,主动融合多界别力量,按照“群众提事、协商议事、研究办事”的思路开展履职,真正实现“零距离”贴近居民群众,切实做到“知民心、懂民意、解民困”。

    “微协商”也成为基层治理的“金品牌”。明光市优化“微协商”流程,建立起群众“点单”、委员“买单”、协商“解单”、跟进“查单”的“四单工作法”,为基层协商构建起全流程闭环。

“张庆君委员工作室”常态化关注民生实事。受访者供图

“我们有明确的工作制度与年度计划。”张庆君表示,工作室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结合的方式确定协商议题,提前通过电话、微信向相关方通报协商时间、地点、议事规则等细节,协商后以公平方式形成意见并公示接受监督。这种“不限时地、就事论事”的模式,效率和效果都很显著。仅今年以来,工作室就提案10余次,切实帮助百姓解决身边的民生难题。

正是这套从机制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完整体系,让“纸上提案”真正走出文本、落到实处。不仅让民生诉求有回应、有着落,更以制度化的闭环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,为民生改善筑牢了坚实保障。